第150章
,那就是这些蛮夷部落的贵族首领,他们不会轻易放人。” 朱高煦淡淡开口,“王狗儿努力了这么多年,却不见什么成效,想必也是因为这一点。” 徐钦点了点头,他也明白这一点。 对于蛮夷部落而言,青壮就是他们获取食物来源的主力,是他们与其他部落战斗的主力,就是他们的一切。 朝廷想要征召蛮夷部落的青壮主力,哪怕用粮食财宝诱惑,也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! “所以,我让你们二人去辽东!” “不管用什么手段,把那些辽东蛮夷,尤其是女真一族,给孤祸害到灭族!” 二人:“!!!” 第624章 辽东隐患!给杨荣找点事情做! 女真! 好像不过是一群蛮夷! 为何太子爷对他们杀意这么大? 马车里面,朱勇和徐钦已经被吓得瘫软在了地上,满脸骇然地看着朱高煦。 这位太子爷平日里大大咧咧的,没事儿找他们喝酒聊天插科打诨,以致于二人都快要忘记了,眼前这位太子爷可不是温文尔雅的主儿,而是曾经那个杀伐果断、血洗江南的汉王爷! 此刻朱高煦浑身杀气腾腾,吓得两个小朋友腿肚子都快软了。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,徐钦陡然发现了一个秘闻。 太子爷对那女真一族,抱有难以想象的惊天杀意! 可据徐钦所知,太子爷从来没有去过辽东,更与那女真一族没有任何往来啊!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 眼见吓到了两个小朋友,朱高煦立马收敛起了杀意。 “抱歉!” “想到了一些不好的回忆!” 太子殿下主动开口道歉,朱勇和徐钦自然是不敢受的。 哪怕他们二人现在都是大明国公爷,大明王朝的顶级勋贵。 可即便是国公还是臣,而太子是储君! 储君,也是君! 因为方才朱高煦的杀意爆发,朱勇徐钦看向他的眼神中已经充满了敬畏,不复先前那般大大咧咧的坦然模样。 朱高煦也察觉到了这一点,不过他并不准备点破。 这两个小子都是勋臣之后,而且年纪也不算小了,继续这样荒废下去,只会真的沦为混吃等死的废物! 他朱高煦自幼长于军旅,到朱勇徐钦这个年纪,已经是军中的万人敌了! “殿下言重了,是臣等二人失态!” 徐钦立马表明态度,语气之中充满了敬畏。 朱高煦点了点头,“你们二人准备一下吧,等队伍到了北京新都,我就会向皇上给你们二人求个官职,先去辽东收拾那些女真杂碎!” 听到这话,朱勇和徐钦心中都有些慌乱。 虽然他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郎,有着少年郎的年轻气盛和满腔热忱。 但是这他们毕竟没有什么经验,更何况现在太子爷让他二人去做的事情,可是算计辽东所有的蛮夷部落啊,这任务的艰险程度不亚于谋划一国! 徐钦沉默了片刻,还是硬着头皮开了口。 “殿下要臣二人去辽东,臣绝无二话。” “只是臣二人位卑言轻,而且毫无经验,只怕……” 他想的很清楚,太子爷既然已经开了口,那辽东他们二人非去不可! 但是去归去,总得要提前做好准备。 至于什么准备,眼前这位太子爷会给出最好的答案。 这毕竟是帮助朝廷解决辽东隐患,徐钦就不信太子爷当真放心让他们两个小白去主持! 一旦他们二人出现任何纰漏,那辽东局势会瞬间恶化,这定然不会是太子爷愿意见到的。 朱高煦欣慰地看了徐钦一眼,这小子还真是聪明。 “放心吧!” “不会就让你二人这么去!” “其一,我会写一封密信给王狗儿,他会全力配合你们!” “这个死太监虽然能力不足,但是对朝廷忠心耿耿,你们可以信任他!” “不过他毕竟是追随皇上起兵靖难的老臣,而且战功赫赫,就任镇守太监后又在辽东有八年镇守功绩,你们两个还是对人家尊重些,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!” “殿下说笑了,臣哪敢啊!” 徐钦讪笑了两声。 那王狗儿可是皇帝陛下的心腹宦官,而且还在辽东坐镇八年之久! 说句不好听的,王狗儿就是朝廷放在辽东的守土之犬,替皇上镇守辽东的走狗! 他们两个小崽子疯了才会对王狗儿不敬,到了人家地盘上面,是龙你得盘着,是虎你得卧着! “其二,你们两个好歹也是大明的顶级勋贵,一个个都是国公爷,现在朝廷给你们安排了任务差事,为朝廷解决隐患,你们可以招揽一些人才一起去嘛,最好把那些纨绔二代全部绑走!” 此话一出,徐钦和朱勇面面相觑。 他们本能地感觉到了不对劲! 太子爷这是什么意思? 卸磨杀驴? 算计整个勋贵集团? 他朱勇和徐钦要是真这么做了,那勋贵集团的重心就不得不转移到辽东,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替他们这些二代完成任务! 勋贵……辽东…… 徐钦有些苦恼地揪了揪头发,他实在想不明白,这二者有什么地方可以联系在一起。 朱高煦也没有跟他们过多解释,毕竟两个小崽子层次太低了,还不值得朱高煦亲自开口。 他们要是能自己想通那样最好,要是想不通就老老实实去办事就行。 “其三,我给你们二人找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先生,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,你们二人可以向他请教!” 先生? 什么人物? 徐钦脸色更苦了。 他向来看不起那些张口闭口仁义道德的腐儒酸儒,现在太子爷还给自己找个先生,这不是故意恶心人吗? 朱高煦笑而不语,正当这个时候,马车外传来了声音。 “太子殿下,臣杨荣求见!” 杨荣! 大学士杨荣! 听到这个名字,徐钦整个人都激动了! 那可是杨荣啊! 素以军机奇谋见长! 皇帝陛下每次御驾亲征,都要带上这个杨荣,足以见其才华! 他娘地,有杨荣大学士给自己二人当军师,再加上王狗儿率军从旁配合,那剿灭什么女真蛮夷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? 机会啊! 这可真是大好机会! 只要把握住了,替朝廷解决了辽东隐患,他徐钦就可以直着身子告诉世人,老子不是个废物! 片刻之后,杨荣面无表情地走上了马车,在朱高煦示意下坐了下来。 抬眼扫了一眼马车里的三人,杨荣更是感到疑惑不解。 太子朱高煦,突然召见自己,想做什么? 自他从岭北回来后,一直选个作壁上观,没有参与任何争斗。 哪怕是太孙朱瞻基与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之争,杨荣也选择冷眼旁观,仿佛是个透明人。 以致于朝野上下都快忘记了,还有他杨荣大学士这么一号人物。 那太子朱高煦现在召见自己做什么? 杨荣看向朱高煦,后者也没有废话,直截了当地开了口。 “陛下曾经告诉过我,杨荣、杨溥、杨士奇,此三人皆有宰辅相才!” 听到这话,杨荣瞳孔猛地一缩,那颗早已沉寂的心,开始不争气地跳动起来,重新恢复了火热! “如今杨溥选择追随朱瞻基远航美洲,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建立分支;而杨士奇则随朱高燧远赴南洋,辅佐朱高燧统率南洋七国,打造大明南洋海疆!” “他们或许不会再有重返朝堂的机会,可凭借这些功绩,二人都足以名留青史!” “杨荣,现在孤想问你一句,这样的机会,你想不想要?” 第625章 杨荣的选择!历史绝不会重演! 机会? 太子朱高煦给出的机会? 一时间,杨荣沉默了。 他是杨荣,永乐初年的天子宠臣。 他是杨荣,汉王朱高煦的阶下囚。 他是杨荣,坐镇岭北省的布政使。 每一个都是他,而这三个阶段,却代表着不一样的杨荣。 天子宠臣,那段时间,他杨荣可是皇帝陛下身边的第一红人,贵为士林楷模缙绅领袖。 可也正是因为朝野上下的阿谀奉承,让杨荣心态发生了变化,开始变得飘飘然,谁都瞧不上。 直到他遇到了汉王朱高煦,与这位嚣张跋扈的汉王爷进行了多次争斗,杨荣无一例外全部惨败,甚至被打入诏狱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。 而诏狱里面的那段噩梦时光,杨荣至今回想起来都会身子发颤。 不过也正是这段痛苦经历,反倒让杨荣那颗飘飘然的心沉了下来。 他清晰地认识到了,自己对于皇帝陛下而言,不过只是一颗棋子罢了,有用的时候捧着,没用的时候舍弃,哪怕丢给汉王折辱,皇帝陛下也丝毫不以为意。 也正是那个时候,杨荣认清了自己,也找回了为官初心。 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 从巅峰跌入低谷,最是能让一个人成长,也最能够让人认清现实。 所以杨荣在当初北伐大捷之后,选择留在岭北行省,一是为了让皇帝陛下再次见到自己的价值,二则是他也想为百姓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实事。 当时的岭北行省,战火初定,百废待兴。 而且因为地处草原腹地,难以避免地时刻遭受蛮夷侵扰的风险。 但是杨荣做到了,他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,就将岭北治所和林打造成了一处世外桃源。 即便这背后离不开朝廷倾斜资源鼎力支持,但是换做其他任何一个人,恐怕都没有这份本事。 杨荣原本以为,他想重返朝堂,还需要再等待一些日子。 可谁都没有想到,太子朱高炽竟然突然病逝,临终之前将他召回了朝堂。 然而面对太子朱高炽的临终托孤,杨荣果断选择了拒绝,没有答应。 他不想卷入太孙朱瞻基与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争斗,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根本就没有意义的事情。 内斗远比外患更加可怕! 大明好不容易铲除了北虏再无外患,这个时候爆发内斗只会损耗大明国运! 何人能够成为储君,不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,偏偏皇帝为此犹豫不决,所以才会爆发夺嫡争斗。 这一点,说到底还是皇帝的错! 杨荣始终作壁上观,冷眼旁观,没有插手。 作为臣子,当效忠君父,至于何人是君父,都不重要了。 现在,夺嫡争斗胜出的太子朱高煦,要给自己一个机会? 杨荣有些犹豫,他很想拒绝,但他同时也很清楚,朱高煦给出的这个机会意味着什么。 纵观当年的内阁七大学士,现在可谓是天差地别。 诸如黄淮、胡广、胡俨、金幼孜四人,始终与朱高煦为敌,不是被举族流放客死他乡,就是枉死诏狱无人问津。 而解缙抓住了朱高煦的机会,早早地选择效忠朱高煦,哪怕改了字号,哪怕被革除宗籍,他也一直不变,如今贵为学部尚书,新学宗师! 杨士奇同样如此,他也抓住了朱高煦的机会,在朱高煦的支持下前往南洋旧港,辅佐赵王朱高燧开拓南洋海疆,一度成为南洋七国之相,才耀当世! 至于杨溥,他没有接受,也没有拒绝,奉朱高煦之命前去东鲲布政司,辅佐楚王奠定了基业,打造出东鲲水师基地。 但可惜的是,杨溥选择接受太子朱高炽的临终托付,支持太孙朱瞻基,参与夺嫡争斗,最后断送了大好前途,黯然跟随朱瞻基远航美洲。 现在,同样的机会摆在眼前,杨荣很难拒绝。 他清楚这不只是一个机会,而是未来的锦绣前程! 朱高煦已经成了太子,皇帝陛下还有几年可活? 待皇帝陛下宾天之后,朱高煦即位称帝,抓住机会的人自然会一飞冲天,平步青云。 或者说,眼前这个机会,将会是进入未来大明朝堂中枢的机会! 解缙抓住了这个机会,杨士奇同样如此,还有宋礼,还有顾佐,还有王景…… 宰辅宰辅,杨荣何尝不想一试? 只是他与朱高煦恩怨颇深,所以现在很是犹豫。 朱高煦看出了杨荣的迟疑,自顾自地开了口。 “朝廷现在拥有神种土豆,下一步就是开发辽东,将辽东彻底掌控在手中。” “不过在此之前,必须要解决辽东那些蛮夷,尤其是势力不小的女真一族!” “杨荣,你曾许下过诺言,为生民立命,现在就是一个大好机会!” “当然,如果你不愿,我可以派其他人去!” 朱高煦并没有以势压人,而是给了杨荣自己选择的权力。 说实话,他现在有些看不懂杨荣了,不明白这家伙在想什么。 最开始那个杨荣,就是地地道道的士绅缙绅,全然不顾百姓死活,眼中只有权势名利。 后来朱高煦把他丢尽了诏狱折腾一番,这厮好像开了窍一样,主动请求留在岭北布政。 直到太子大哥把他弄回朝堂,可这家伙又拒绝参与夺嫡,一直作壁上观,跟个透明人一样。 如果不是“三杨贤相”的名头太大,朱高煦恐怕都快忘记了这杨荣。 沉默良久之后,杨荣最终还是叹了口气。 不过他有些好奇,朱高煦为何对女真敌意如此之大? “殿下,那女真一族,犯了何错?” 犯了何错? 不可饶恕之错! 朱高煦沉默良久,方才开口说话,不过嗓音却是有些沙哑。 “如果我说,将来有一天,有一支蛮夷趁着大明国势衰微之际,杀入了中原,所过之处造尽杀孽,百姓被屠戮殆尽,城池化作鬼蜮,大好江山满是膻腥,你们信吗?” 听到这话,三人面面相觑,下意识地全都摇头。 女真一族将来会杀入中原,将大明取而代之? 这怎么可能? 那不过是几个强大点的蛮夷部落罢了,全族加起来带甲都不过数万,他们拿什么跟坐拥天下雄兵百万的大明斗? “呵呵,你们不信吧?”朱高煦苦涩一笑。 他清楚这些人不会相信,不过这都不重要。 既然他来到了大明,就绝不会坐视历史重演! “你们可以不信,但是孤曾却见到过!” “所以此次辽东之行,你们三人不管用什么办法,务必将那些蛮夷杂碎阴死整死!” “捣其巢穴,亡其部族,绝其苗裔!” 三人:“!!!” 第626章 此中深意!皇室最大的敌人! 马车。 朱棣看着朱高煦,恨不得给他后脑勺一巴掌。 这个混账逆子天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,哪里像个太子储君? 有那么一瞬间,朱棣无比怀念自家老大。 要是老大还活着,那该多好啊! 朱高煦也懒得搭理朱棣,成天喜怒无常,这是要学太祖朱元璋黑化啊! “逆子,听说你准备让杨荣去辽东,还有徐钦朱勇?” “嗯,辽东隐患得解决了。”朱高煦点了点头,没有隐瞒。 “王狗儿骁勇善战,打仗是一把好手,但其他方面就差了太多!” “朝廷迁都北京之后,辽东位置就更加重要,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!” 这个道理,朱棣可是永乐皇帝,他自然明白。 可惜朝廷先前一直忙于其他事情,所以辽东这个问题一直拖到了现在。 哪怕当年这逆子发配了不少人去辽东开荒,可结果也还是不怎么样。 究其原因,辽东还是没有一个可以主持大局之人! 镇守太监王狗儿的确骁勇善战,但他毕竟出身行伍还是个宦官,对政事一窍不通。 王狗儿镇守辽东这么多年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,又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臣,朱棣也不好苛责于他,辽东隐患就这么拖到现在。 “也是时候该解决了。” “杨荣被你折腾了一番,又在岭北历练了几年,也算是洗尽铅华明悟自我了。” “让杨荣去辽东主持大局,这一点朕可以理解,但是你为什么要让朱勇和徐钦这两个纨绔去?” “他们虽然是不争气的纨绔子弟,可徐达朱能为我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,如此苛责他们的后人,朕担心有人会说我老朱家的闲话啊!” “呵,苛责?”朱高煦嗤笑了一声,“放任自流,任由他们自甘堕落,这就不是苛责了吗?” “爹你也说了,人家父祖为我老朱家卖过命,为我大明立过功,都是顶天立地的名将英豪,他们的子孙后人不该是个纨绔废物,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,说到底人家还是在给朝廷办事。” 朱棣闻言面无表情,只是略待狐疑地看着朱高煦。 “就这么简单?” “你让这两个小家伙去没有其他谋划?” 对于自家老二的本事,朱棣还是十分认可的,甚至感到有些畏惧! 谋定而后动,算是被这逆子给玩明白了。 从最开始捣鼓那个什么新学开始,他朱高煦就算计好了一切! 新学推广出来了,朝廷就可以打压程朱士绅,然后推行诸王外放改革宗藩,被打压的程朱士绅就可以流放出去助大明藩王在异域站稳跟脚,为大明开疆拓土。 反过来诸王一旦外放,朝廷就不得不打开海禁,不得不倾斜资源全力发展水师海军,那些新学子弟就可以充当海军军官,培养专业的海军人才。 而且大量程朱士绅被打压外放,程朱理学跌落神坛,这逆子就开始改革田地赋税制度,利用新学子弟推行一条鞭法,负隅顽抗的士绅豪强还是继续流放发配…… 他朱高煦在捣鼓那劳什子新学的时候,就已经算计好了这一切! 这份谋定而后动的本事,着实令朱棣感到心惊肉跳! 所以现在朱高煦开始布局辽东,朱棣忍不住开始怀疑,他让朱勇徐钦去辽东肯定有他的谋划! 朱高煦大有深意地看了朱棣一眼,这次没有藏着掖着,反倒是问出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。 “爹,你知道最开始的时候,那些朝臣为何如此抵制开海、抵制郑和下西洋吗?” “其一是因为海禁政策是太祖爷制定的国策祖训,其二则是郑和下西洋确实劳民伤财,朝臣想将这笔不必要的开支用以发展民生……” “狗屁!”朱高煦嗤笑道,浑然不顾瞪眼睛的朱棣。 “那些不过都是这些士绅缙绅找的借口罢了,说得冠冕堂皇的,不过是因为开海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利益罢了。” 朱棣听到这话顿时迷茫了,开海为何会影响到士绅缙绅的利益? “海洋贸易的惊天利润,前宋已经证明过,宋元两朝都尝到了海洋贸易的甜头,可以大幅度地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!” “可爹你想过没有,大明疆域辽阔,农耕文化深入人心,华夏文明传承千年之久,一直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。” “这也就意味着,田地才是华夏王朝的根本,可如今掌控大明田地的主人,不是我老朱家,也不是底层老百姓,而是这天下的士绅缙绅!” “朝廷一旦开海,势必会引起一番浪潮,届时谁都知道海洋贸易有惊天利润,年轻青壮都蜂蛹出海经商去了,谁来给士绅老爷们耕田种地?那些士绅缙绅的利益必定受损!” “田地是王朝的根本,是士绅缙绅的根基,而田地想要获得粮食,就必须靠百姓耕种,人口就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!” “朝廷开海之后,肯定会有大量人口蜂蛹出海,甚至去海外诸国定居,士绅缙绅自然不愿见到这一点!” “不管是打仗还是开海,都会有大量农民离开田地,导致士绅缙绅利益受损,这才是他们反对打仗、反对开海、抵制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!” 朱棣越听越震怒,脸色逐渐变得阴沉。 对于开海这件事情,朱棣一直都有些意动。 毕竟他也不是对海外一无所知,宋元两朝因为海洋贸易收获了巨大利润,这一点朱棣同样清楚。 尤其是元朝鼎盛的时候,疆域辽阔到横跨整个欧亚大陆,无论是彻底贯通的亚欧大陆桥,还是从大元到马穆鲁克时断时续的海上联系,都已经为持续了上千年的东西方贸易提供了重新认识彼此的机会。 蒙古人、色目人、西洋人、波斯人……这些外邦在元末的南方都是司空见惯的存在。 而这些外邦商人带给大明的,除了西域见闻外,还有惊天利润。 可是心动归心动,朱棣也不敢贸然开海,哪怕老二告诉他海上有神种,朱棣也没有立马打开海禁。 因为……阻力太大了! 几乎是满朝文武全都反对! 他们找的借口也很冠冕堂皇,什么海禁是祖训,什么劳民伤财,以致于朱棣都信了! 直到现在,听了老二这通分析,朱棣这才恍然大悟,那些天杀的狗东西,压根就不是真的为了朝廷为了百姓,而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! 真是岂有此理! “所以啊,我老朱家最大的敌人,其实从来都不是那些宗室藩王,更不是底层老百姓!” “而是这些占据了天下大部分田地,对上窃取朝廷利益、对下压榨百姓的士绅缙绅!” 第627章 文武制衡!扶持勋贵的打算! 老朱家的敌人,是士绅缙绅! 这一点朱棣并不感到意外,毕竟他是永乐皇帝,曾多次清晰地感受到士绅缙绅对皇权的掣肘! 比如那句老二经常念叨的俗语——皇权不下乡! 大明天子乃是大明大明江山的主人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! 朱棣起初听到这句话还会嗤之以鼻,可慢慢地他却是多了一分清晰的认知。 道理很简单,朝廷的政令只能下发到各地道州府县,而从未抵达过县城以下的乡野! 这是为什么? 因为乡野就是田地,而田地的真正主人,不是他朱棣这位永乐皇帝,而是那些盘踞乡野掌控田地的士绅缙绅! 举一个比较悲哀的例子,上次老二推行一条鞭法,利用新学子弟重新清丈江南田地。 最后江南清丈出来的田地数量,与原先朝廷黄册里记录的数量大相径庭,差了一大截! 换句话说,他朱棣这位大明天子,大明江山的主人,竟然连自己拥有多少田地都不清楚! 更遑论按照田地数量去征收赋税了? 不得不说,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! 也正是那一刻,朱棣坚定了推行一条鞭法的决心! 而现在朱高煦更加直白地告诉了朱棣,老朱家一直以来的真正敌人,就是这些掌控地方田地的士绅缙绅! 朱棣对此虽然感到愤怒,但他只能憋屈地接受。 朱高煦见他没有出言反驳,于是接着往下说道:“那么对抗士绅缙绅,爹你觉得仅凭皇室就足够了吗?” “不可能!”朱棣沉吟了片刻,果断摇了摇头。 别说仅凭皇室,就算加上老朱家的所有宗室藩王,想要对抗士绅缙绅,都不可能! 天下官员何其多也,天下士绅何其多也! 究其原因,还是因为王朝需要士绅缙绅为官任职,而天子也需要臣子牧民,这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! “的确不可能!” “自前宋开始,地方上就有许多‘士大夫’阶层,他们拥有着大量的田地田产,掌控底层百姓的生死与舆论大权,而前宋皇室都是一些软骨头,竟选择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最终结果就是士大夫愈发肆无忌惮,朝政愈发混乱国势愈发衰微,最终大好河山落入蒙古人手中。” “而蒙古人比起前宋就要聪明得多,他们直接采用包税制,只要这些地方士大夫按时给他们金银财宝,他们压根就不管底层百姓的死活,这就让士大夫更加疯狂地兼并田地,更加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,最终引得天怒人怨,一朝国祚不足百年!” “可那些士大夫呢?王朝更迭与他们毫无关系,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我大明的臣子,而且分布各地乡野无所不在,大明立国初期他们才是田地真正的主人!” “这些士绅缙绅勾结地方官府,垄断地方田地,控制地方人口,掌握舆论导向,甚至上下勾结通过科举控制地方人才来源,从而形成一个个地学阀豪族,也就是所谓的钟鸣鼎食之家,诗书簪缨之族!” “而随着他们族内有人登堂入室,进入朝堂平步青云,这些学阀豪族还会更进一步,继续兼并田地掌控地方,仅是那江南一个豪族就兼并了万亩良田,现在朝堂之上这些衮衮诸公,哪家名下没有个良田千亩?” 朱棣脸色大变,狠狠握紧了拳头。 起初他听老二讲士绅兼并田地一事,就已经引起了重视。 不过朱棣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,因为他还忙着北伐,忙着解决北虏之患! 直到现在朱高煦清晰地将数据摆在他面前,朱棣这才知道自己当初错的有多离谱! 他本以为北虏之患才是大明王朝最大的隐患,足以覆灭大明山河。 可是内部的士绅隐患,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,继续让他们如此兼并田地,大明王朝要不了多久就会轰然崩塌! 朱棣至今都还记得,老二那个“分蛋糕”理论,他只是没有想到情况已经如此严重! “老二,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?” 朱棣满脸希冀地看着朱高煦,一时间他也没有更好的主意。 朱高煦眼神发冷,对士绅他一直都采取打压政策。 “这些士绅缙绅不但掌控了地方田地,还通过科举垄断了朝廷人才来源,这就造成士绅与缙绅本身就是一体的,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难以根除!” “当年太祖爷登基之后,对这些士绅缙绅极力打压,一方面清丈天下田地,严厉打击官员上下勾结贪腐受贿;另一方面太祖爷开始扶持新的阶级,试图与士绅缙绅对抗……” “你说的是……勋贵集团?” 朱棣眼中豁然一亮,道出了答案。 当年大明定鼎山河后,太祖爷敕封了一大批功臣勋贵。 “没错,就是开国勋贵。” “可是太祖爷后来发现,他这个方法并不能行。” 朱高煦叹了口气。 “相比于知书达理的士绅缙绅,这些开国勋贵掌握了大量的田地与权柄,甚至掌控了朝堂话语权之后,他们做得更加肆无忌惮,不管是兼并田地还是欺压百姓,这批气焰嚣张的开国勋贵都更加恶劣严重!” “太祖爷也发现了这一点,所以他开始打压开国勋贵,尤其是在懿文太子朱标暴毙之后,太祖爷开始对朝堂进行了一场血腥清洗,而士绅缙绅就成了皇室最好的帮手,二者一同对抗掌握了朝堂话语权的开国勋贵。” “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,开国勋贵败了,除了少数聪明人,被太祖爷杀了个干净,可紧接着就是建文即位称帝,这才秀才皇帝打造了一个秀才朝廷!” “因为开国勋贵的消亡,士绅缙绅掌握了绝对的朝堂话语权,也正式开始崛起,直到……” 朱高煦没有吭声,而是看向了朱棣。 “直到朕起兵靖难,将朱允炆的秀才朝廷杀了个血流成河,这个平衡才重新恢复对吗?” 朱棣重重地吐出了一口浊气,他明白了这就是帝王的制衡之道。 不管是重文轻武,还是重武轻文,对朝廷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。 唯有双方互相制衡,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。 “但现在靖难勋贵势力不俗,足以抵抗士绅缙绅。” “那只是现在!”朱高煦摇了摇头,“百年之后,勋贵武臣将会彻底失势,士绅缙绅则会彻底崛起,甚至会成长为不亚于前宋的士大夫存在,与帝共治天下!” “这不可能!”朱棣脸色大变,下意识地低喝道。 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! 这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王朝! 无人制衡那些士绅缙绅,他们将会成为大明山河的真正主人! 这绝不会是朱棣愿意见到的! “为什么不可能?” “大明不会再有一次靖难之役,也不会再有短时间内出现大批勋贵武臣的机会,而现在大明外无强敌战事既定,用不到百姓这些勋贵武臣就会慢慢凋零衰微!” “可是士绅缙绅呢?每三年一次的科举,将会源源不断地给他们提供新鲜血液,他们有的是时间慢慢等待,等一个类似建文的‘明君贤主’出现!” “哪怕现在靖难勋贵气焰嚣张可以强压士绅缙绅一头,可也仅仅只是在永乐朝罢了,一方后继无人,一方有着科举,文武终将失衡,而朝堂话语权也终将落入士绅缙绅手中!” 朱棣闻言一怔,哪怕他有心反驳,却说不出话。 因为朱高煦说的都是事实,三年一次的科举,就保证士绅缙绅会取得最终胜利! “所以你当年罢免了科举,现在又让朱勇徐钦去辽东,这是准备扶持勋贵?” 第628章 帝室与勋贵本就一体! 朱棣深深地看着朱高煦。 他再一次震撼于这逆子谋定而后动的本事! 当年朱高煦监国理政,创设学部任命解缙为学部尚书,引得杨荣、胡俨等一众缙绅朝臣拼死反抗,甚至不惜借用科举舞弊一事,试图将学部拉下马来。 最终结果就是,胡俨杨荣等人偷鸡不成蚀把米,反倒被监国汉王爷抓住了把柄,一举清洗了整个朝堂,甚至将翰林院一众翰林尽数流放,还罢免了三年一次的科举大考! 直到现在,朝廷都还没有恢复科举。 朱棣也曾找过朱高煦,因为他快顶不住士绅的压力了,想要恢复科举。 可这逆子坚决反对,始终不肯松口。 原本朱棣还以为,朱高煦是在为新学推广争取时间。 毕竟新学根基太过薄弱,哪怕这些年来学部在解缙的率领之下游走各地州府全力推行科举,可毕竟程朱盛行足有百年,想要短时间内将其取而代之,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! 如果举行科举大考,掺杂进新学内容,那些考生学子大概率是考不出什么好成绩的。 与其如此,还不如索性罢免科举,再给新学子弟一点时间。 对此朱棣也无可奈何,选择尊重朱高煦的意见。 直到现在,朱棣这才陡然发现,这逆子罢免科举还有深意! “爹啊,科举迟早会恢复,但不是现在。” “新学根基薄弱,想要将程朱取而代之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” 朱棣点了点头,不过也提出了意见。 “蹇义找过朕很多次了,朝廷缺乏人才。” “你这混账又流放罢免了那么多官员,再不举行科举大考,你让蹇义从哪儿找人补上空缺的官位?” “仅靠检举制和国子监这两个来源远远不够,再不举行科举大考,朝廷只怕会出现人才断层了。” 朱高煦也明白这一点,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,他也只能松口。 毕竟自新学问世至今,已经过去了六七年之久,那些新学子弟总归得有一点成才的吧? “那就考呗,朝廷迁都北京后,就可以恢复科举大考。” “不过科考内容得改改了,必须以新学为主,如此天下学子才会明白朝廷的深意,也可以帮助新学推广。” 对此朱棣倒是没有拒绝,他同样看那些程朱缙绅不爽,更何况现在得知皇室的最大敌人其实就是士绅阶层,那自然更要对其极力打压了。 从程朱到新学,虽然只是换汤不
相关推荐:
我的傻白甜老婆
亮剑:傻子管炊事班,全成特种兵
将军在上
山有木兮【NP】
神秘复苏:鬼戏
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
NTR场合_御宅屋
交流_御书屋
篮坛大亨
家有甜妻:大叔的独家专宠